[摘要]
北京圖書大廈機器人
讀者在北京圖書大廈選購
言幾又書店
Page one書店
在北京,全民閱讀的風潮持續走高,通過本年度對實體書店調查,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過半市民在實體書店購書量較去年有所上升。當然買書的人多了,可選的書多了,這與書店質和量的改變密不可分,除今年北京相繼增加了三家創新模式的24小時書店外,新老書店都在不斷完善多元化服務。恰逢“80歲”新華書店升級之時,書店特別引入了機器人店員,而其他復合型新興書店則運用增加課程文創活動在線上吸引客流。此外,政策的各方扶持也為實體書店迎來遍地開花推波助瀾。
24小時模式 成就文化新地標
北京晨報記者從2017年度“北京閱讀季”對本市16個區7-70歲居民以及相關政府機構抽樣調查數據中得知,本年內,北京市居民購置閱讀設備、參與閱讀文化活動的門票或辦理與閱讀有關的會員卡的人均年消費為653.34元,較上一年度增加250.87元。64.77%的北京居民在實體店購買過圖書,較上一年度提升了2.91個百分點。通過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居民在閱讀方面的消費需求攀升,16個區開展閱讀文化活動已成常態。
自2014年,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書店開業,一年之后又開設了分店;2015年,中國書店雁翅樓24小時書店開業……在近幾年的時間里,這些創新模式的不打烊書店為愛閱讀的人們提供了良好的閱讀空間,也逐漸成為京城各個角落中的文化地標。而在今年,店齡30多年的新華書店花市店華麗升級不再打烊,新華書店香山店也成了香山腳下亮起的一盞長明燈,而前門Page one更是以大氣、現代、充滿視覺沖擊力的空間成為皇城根下絕佳景致的文化新地標。
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24小時書店模式之變,是將書店定位在事業和產業的綜合體,既具有經營性,又具有極強的公益性。所以24小時書店全方位打造的是一種新式的、相對獨立的文化生活,可以認為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部分。
率先智能升級 老店北京圖書大廈
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窯洞里新華書店誕生了,今年恰逢它走過第80個春秋,書店遍布全國,承載了幾代人的閱讀往事,但對于北京市民來說,新華書店門店中作為國有書店中規模最大、經營品種最豐富的北京圖書大廈分量頗重,它一直為京城市民的閱讀起著引領作用。黨的十九大文件及學習輔導讀物、七種重點專題片音像制品和圖書在北京圖書大廈首發,第一時間滿足了讀者需求;舉辦的紀念錢學森同志誕辰106周年、引導青少年讀書過假期和百社萬種圖書惠民等多種高質量、正能量的閱讀活動,為讀者帶來豐富的體驗;增設的自主經營“新華時間”咖啡吧,營造了時尚輕松的閱讀氛圍。
除了傳統的線下經營,今年,北京圖書大廈還率先實現了智能化升級,線上線下高度融合,集服務設施升級、圖書資訊推廣、多元化產品展示、閱讀活動參與、智能書庫體驗為一體的“智慧書城”服務系統首次向讀者亮相,并在北京市50余家新華書店內達到全覆蓋。而運用目前最先進的語音交互和圖像識別技術打造的“北新寶寶”超級店員,已在北京圖書大廈先期投放,“北新寶寶”可以完成引導、推薦、收銀等服務,同時其利用紅外技術進行人體跟隨和識別,可與書店或圖書館信息系統對接,向讀者提供高品質服務。
復合型新書店 吸引人靠近圖書
如今,越來越多的新興書店朝著復合型、多樣化的模式發展,有的書店擁有餐廳、精品超市、冰淇淋店、造型工作室、文創體驗、電子產品、照相館等不同功能。在今年7月舉辦的2017亞洲書店論壇上,北京開卷董事長蔣晞亮認為,當書店和咖啡館、文創產品結合的時候,書店進入2.0時代,現在的書店已經進入到2.5時代,人們看到了未來書店的影子和雛形,看到它跟現代消費和生活方式的結合,蔣晞亮猜測,未來的書店會取代咖啡館成為城市的文化交流地。
對于書店的未來發展,北京單向街書店經理武延平透露,他們正在開設自己的生態社群。自2014年開始增加一些課程演出、文創活動會在線上吸引客流,帶動線下銷售。目前單向街書店正在做自己的品牌新媒體業務,開設自己的生態社群,不但增加粉絲的黏性,而且還能做出精準定位。而言幾又創始人但捷則指出,未來的書店,是體驗多元生活方式的一個存在。他認為,實體書店獲取用戶的流量是最高的,其他線下的商業類型無法比擬,抓住了用戶,就抓住了一切,讀者進入實體書店停留時間久,他們付出的時間成本終將在書店里得到回報。
政府政策扶持 推進實體書店回暖
根據今年由北京市新聞出版研究中心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北京新聞出版廣電發展報告(2016~2017)》(又名《北京傳媒藍皮書》)顯示,前年北京市拿出1800萬元扶持資金支持京內71家實體書店發展,71家實體書店分為4類:綜合性書店、專精特新書店、區域書店和農村郊區書店。其中既有新華書店王府井書店這樣的地標性綜合類書店,也有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和單向街書店這樣的專精特新類書店。
而據行業內不完全統計,今年全國共有約80家書店開業,這些書店或是連鎖書店,或是特色書店,政策利好及自身經營改革創新令實體書店經歷過寒冬后迎來了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