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07日14:31 來源:京華時報
圖為科考人員發現的洞穴動物(3月2日攝)。
天坑底部發現地下水(3月3日攝)。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3月6日電廣西河池市東蘭縣透露,來自中國、法國的科考專家近日圍繞東蘭的地質資源開展了首次聯合科考活動,探測地下洞穴長度達16.5公里,發現一座深度超過400米的天坑,為國內罕見。
此次中法聯合科考隊隊長、法國洞穴探險聯盟協會秘書長讓·波塔西介紹說,歷時8天,中法科考人員聯合對東蘭縣境內的武篆鎮、泗孟鄉、蘭木鄉等地的12個洞穴(天坑)進行了科學探險活動。
科考探險隊發現,東蘭縣的地下洞穴不僅地質構造復雜,地下河資源豐富,一些洞穴相通形成廊道景觀,洞穴內還不乏造型各異的鐘乳石、流水、瀑布、湖泊等。科考人員在泗孟田園風光景區周邊還發現了天坑群,其中一個天坑深度約420米,為國內罕見。
在探險過程中,科考人員發現了蝙蝠、百花蛇、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紫色金線鲃以及不知名的多脊柱動物和花朵等動植物,并且首次在廣西境內發現洞穴生物布甲。科考專家稱初步探險即發現東蘭地質資源十分豐富,隨后還將把探險發現的不知名物種的圖片,交給動植物專家進行科學鑒定。
東(蘭)巴(馬)鳳(山)金三角是世界著名的長壽地帶,獨特的喀斯特地質地理環境不僅是本區域重要的長壽密碼,還造就了豐富的特色旅游資源。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神農架里有神秘的傳聞,有秀美的山水,有 清新(攻略) 的空氣,吸引著無數游人前去探秘。不久前,“神農架及 長江(攻略) 流域生態考察隊”二十多名考察隊員經過了面試、課題展示、體能測驗等多個關卡后,終于走進神秘的神農架。他們在 武漢大學(攻略)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胡鴻興教授的帶領下,來到 神農架林區(酒店) 的陽日鎮、燕子埡、大九湖等區域,美景與科考項目的艱難與趣味,如卷軸一般在他們面前一一打開。
“雪龍”船自7月22日14時加入編隊進入東北航道以來,先后通過了楚科奇海、東西伯利亞海、拉普捷夫海和喀拉海,在該航道的航程達到1426海里,預計于8月1日抵達巴倫支海,8月2日到達大西洋扇區的作業區。
當日,圓滿完成既定中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并首次實現環北冰洋航行的“雪龍”號科考船停靠位于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本次考察于7月20日出發,總航程20590海里。
據“今日俄羅斯”(RT)電視臺網站4月29日報道,俄羅斯可能與中國合作,共同在月球上建造科學考察站。俄羅斯航天局局長伊戈爾 科馬洛夫(Igor Komarov)上周也表示,俄羅斯計劃于2025年開展載人繞月任務,并補充說該國宇航員應為2029年登陸月球做好準備。
中國國家海洋局9日發布消息稱,“雪龍”船成功破冰脫困后,已順利返回原計劃航道,繼續進行環南極大陸航行。但此前因施救及被困共延誤12天船時,航行計劃受到較大影響,部分考察計劃調整建議已上報國家海洋局。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剛剛結束的中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在多個科考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初步確定了南極新建考察站的位置。南極考察站的建設極大提升了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的綜合實力,使我國開始步入南極科考強國之列。
8月30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綜合科學考察船繼續在北緯6度南沙海區由西向東航行,開展南海海洋橫向斷面觀測站點的海上科考作業。據悉,完成東經113度南海海洋縱向斷面科考作業后,“實驗3”號將轉向西航行,完成因臺風影響而留下的北緯18度橫向斷面3個大面觀測站的科考工作,最后返航廣州。
當地時間20日晚,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隊乘“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離開冰島第二大城市阿克雷里港,結束為期4天的正式訪問。這也是中國北極科學考察隊首次訪問北極國家。
來自中國、法國的科考專家近日圍繞東蘭的地質資源開展了首次聯合科考活動,探測地下洞穴長度達16.5公里,發現一座深度超過400米的天坑,為國內罕見。
6月30日,由西藏自治區林業廳組織的一支野生動物科考隊伍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近距離拍攝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
6月8日,“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在江蘇江陰的蘇南國際集裝箱碼頭順利安裝至母船“向陽紅09”。“向陽紅09”船將于6月10日載“蛟龍號”駛向南海及北太平洋,執行今年首個實驗性應用航次,開展海洋生物多樣性等科考研究。
記者梁艷燕 馮宙鋒 通訊員區競志 寒假期間,華師附中17位中學生遠赴南極開展了為期18天科學考察冬令營活動,團費人均15萬元。17位學生多次登陸南極島嶼、南極大陸,按照事先擬開展的研究課題,通過測試、拍照、采樣、訪談等記錄形式,進行了各種生動活潑的科學體驗和考察活動。
想到南極內陸,似乎這里注定就是英國探險家羅伯特· 斯科特口中“糟糕的地方”,酷寒、狂風、紫外線、雪盲癥……
經過8天航行,“雪龍”號極地科考船于10日下午15時30分抵達白令海阿留申群島附近海域預定站點,開始了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之行首個調查站位的觀測與取樣。
根據韓媒的報道,韓國從2007年開始在可居島以西47公里處的水下暗礁“可居礁”上修建海洋科考基地,在2年內投入100億韓元修建了所謂的“可居礁海洋科學基地”。遼寧社科院朝韓研究中心主任呂超3日告訴《環球時報》,韓國在水下暗礁上頻頻搞一些小動作是懷有一種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