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嫦娥五號將先于嫦娥四號發射 嫦五將“快遞”月壤)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向100多名小學生講述中國的探月夢。
“嫦娥五號已經獲批今年先發,嫦娥四號計劃明年發。”年過八旬的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每每講到“嫦娥”,總是遠遠不止讓小朋友驚喜。他昨天在滬透露,今年“嫦五”任務成功,將至少實現5個“首次”。今天是“中國航天日”,伴隨著月球車等比例模型和走進校園的朗讀亭,歐陽自遠院士應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上海交大錢學森圖書館之邀,在“下一站,月球!”主題活動中對話青少年,講述了中國探月夢,還有火星夢。
無人探月“繞落回”最后一步
按照中國無人探月“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嫦娥一號、二號探月衛星實現了“繞月”,嫦娥三號實現了“落月”。歐陽自遠告訴記者,其中“嫦一”以受控撞月的方式完成額外任務,“粉身碎骨,報效祖國”;“嫦二”作為一號星的備份星,在繞月制作全月地圖之后又遠飛深空,目前成為繞飛太陽的一顆人造衛星;“嫦三”是最近一輪各國發射的10多個月球探測器中最先落月的,但很遺憾,它的月球車“玉兔號”在月面自行百余米之后失效,“永遠留在了那里”。
作為“嫦娥探月”大工程的最后也是最關鍵一步,嫦娥五號將在年內發射。按計劃,它將搭載探月三期工程的新運載火箭,也就是起飛重量超過860噸的長征五號升空。歐陽自遠透露,嫦娥五號主要將實現從月球取樣返回地球的工程目標,其中包括多個首次實現。比如,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采樣,“嫦五”的著陸器采樣,采取聯合方式、運用復合功能,如深孔鉆取和鏟挖等;又如,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從地外天體返回,首次在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也就是說,“嫦五”采樣之后并非自己直奔地球,而是采用“神舟”“天宮”“天舟”這樣的交會對接形式,在月球軌道上完成交會對接任務,讓一個“快遞小哥”把來自月球的樣品捎回它的“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嫦五”的返回任務中,“太空快遞”將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返回地球大氣層。而月壤中蘊藏的氦-3,有望解決地球能源危機。經前期嫦娥工程探明,月球氦-3儲量達120多萬噸。歐陽自遠估算,通過參與可控核聚變發電,全中國只需8噸氦-3,全世界只需100噸氦-3,就可滿足人們一整年的能源需求。
“嫦娥”也為火星著陸做準備
至于明年,嫦娥四號將在嫦娥五號之后發射升空,計劃在月球的背面進行軟著陸探測,“這不僅是從地球上永遠看不到的月球一面,更是之前人類探測器從未涉足的區域”。“嫦四”將由著陸器、月球車、軌道器構成;同時,由于月球背面無法與地球直接通信,因此我國將在地月方位的遠端再部署中繼衛星,使這個“中繼通信站”可以同時連通地球和月球。
在嫦五、嫦四之后,我國在基本完成不載人月球探測任務后,將擇機實施載人登月探測以及建設月球基地。“繞落回”的圓滿實現可推進我國科技重大跨越,提升我國航天技術水平,完善我國探月工程體系,為載人登月和深空探測奠定一定的人才、技術和物質基礎。
按“嫦娥模式”的深空探測,少不了火星探測,而且相對探月來說,更為“一步到位”。據透露,計劃2020年執行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由長征五號火箭發射探測器升空; 探測器在“器箭分離”之后,經過約7個月巡航飛行,再被火星捕獲;環繞器環繞火星飛行后與著陸器分離,進入任務使命軌道,開展對火星全球環繞探測;著陸器則進入火星大氣,在火星表面著陸;隨后,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展火星表面巡視探測。“火星探測每隔26個月才有一次機會,中途還要花8個月左右,所以我們會選擇2020年發射,2021年著陸。”歐陽自遠躊躇滿志,并激勵著大小聽眾。
利用月球背面屏蔽地球無線電干擾的獨特條件,嫦娥四號將開展空間科學領域最前沿的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填補國際空白。
嫦娥四號任務已經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審議通過,正式開始實施,預計2018年發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巡視器將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就位和巡視探測。
有關中國將派出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消息傳出后,迅速引起外界的關注。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1日報道,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透露,中國考慮派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登陸月球背面。
山東海洋館上演“嫦娥水中奔月”
山東海洋館上演“嫦娥水中奔月”
孤棲月宮的嫦娥,隨著年復一年的秋去春來,于碧海青天之中夜夜悔恨無比。也許這一則略帶悲劇色彩的傳說于流傳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人,古人也把自己的感情帶進了這一輪中秋皓月。
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二號和嫦娥三號總指揮顧問、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1日表示,嫦娥五號作為中國探月工程三期任務“主打星”,將于2017年左右完成研制并在海南航天發射場發射,完成探月工程重大跨越——實現無人自動采樣返回。
規劃為“繞、落、回”三期的中國探月工程,已經圓滿完成二期工程,轉入三期。談及嫦娥二號價值,葉培建認為,它可以測試國產元器件壽命,可以驗證中國測控通信系統的傳輸能力。
規劃為“繞、落、回”三期的中國探月工程,已經圓滿完成二期工程,轉入三期。談及嫦娥二號價值,葉培建認為,它可以測試國產元器件壽命,可以驗證中國測控通信系統的傳輸能力。
記者14日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獲悉,嫦娥二號衛星再次刷新我國深空探測最遠距離紀錄,達到7000萬公里。已成為我國首個人造太陽系小行星的嫦娥二號衛星,目前狀態良好,正在繞日軌道上飛向更遠深空。
1月25日,記者從國防科工局獲悉,嫦娥三號著陸器和“玉兔號”月球車完成第二月晝工作,已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
(記者吳月輝、余建斌)記者從國防科工局獲悉,嫦娥三號探測器在月面工作期間,各臺有效載荷性能穩定,開展了“觀天、看地、測月”的科學探測活動,獲得大量探測數據。“測月”,“玉兔號”月球車上的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光譜儀和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等四臺有效載荷均已開機進行了探測。
過去的一年,是我國航天事業突飛猛進的一年。為全面展示我國的航天成就,中國航天界資深專家和知名媒體專家今天評選出2013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4.神舟十號任務圓滿成功 我國空間站建設拉開序幕
12月20日消息,成功完成月面軟著陸后,嫦娥三號目前已進入科學探測階段。(電視視頻截圖) 12月20日消息,成功完成月面軟著陸后,嫦娥三號目前已進入科學探測階段。利用著陸器上地形地貌相機傳回的圖像,科研人員制作完成了首張著陸區全景照片。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17日在北京邀請中國探月工程相關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吳偉仁表示,已開啟的6種有效載荷分別是降落相機、地形地貌相機、全景相機、極紫外相機、測月雷達和月基天文望遠鏡,目前所有載荷運行情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