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分析研究2015年經濟工作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新華網北京12月5日電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5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5年經濟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會議認為,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貫徹落實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牢牢把握發展大勢,全面深化改革,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有針對性進行預調微調,扎實做好各項工作,實現了經濟社會持續穩步發展,經濟發展形勢總體是好的。
會議強調,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為明年和今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要看到,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出現的一些趨勢性變化使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要高度重視、妥善應對。
會議指出,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堅,突出創新驅動,強化風險防控,加強民生保障,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會議強調,要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平衡,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逐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促進大眾創業、大眾創新,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要穩定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產量,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主要追求產量增長和拼資源、拼消耗的粗放經營,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轉變。要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繼續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堅持不懈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要加強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注低收入群眾生活,更加重視社會大局穩定,特別要重視做好就業和扶貧工作。要堅定不移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推出既有年度特點、又有利于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提高經濟體制改革方案質量,抓好經濟體制改革措施的落地。要釋放內需潛力,促進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習近平一直高度重視經濟工作,在不同場合多次就做好經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7月27日上午,河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在鄭州開幕,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潤兒代表省政府,向會議報告了2016年上半年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下半年政府重點工作。
7月11日,省長陳潤兒在鄭州主持召開上半年經濟運行分析會,聽取經濟運行情況匯報,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研究下半年重點工作安排。他強調,上半年全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要正確認識形勢,把握工作重點,著力穩增長保態勢、調結構抓轉型、防風險促穩定,確保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實現。
工作重點三:落實企業減負 全面優化過剩產能,厚植發展新動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要全面落實企業減負。
2015年3月6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做客新華訪談2015全國兩會特別節目,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經濟發展新亮點。兩個“中高”、兩個引擎非常重要,通過這兩個引擎讓我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有信心。
上述變化說明黨中央對經濟新常態的判斷,深刻揭示了我國經濟階段性變化內涵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做好新時期經濟工作的指針。 答: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獲得了海量數據,我們將和社會各界一起努力開發利用好這些成果。
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義。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備受國內外矚目和認同,并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會議深入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勢,認真總結今年經濟工作,全面部署明年經濟工作,尤其是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做出系統性闡述,提出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新常態時期是我國經濟邁向高效率、低成本的時期,新常態時期經濟發展的關鍵詞已從“高速增長”變為“創新驅動”與“結構調整”。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說,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發展環境和條件出現很多趨勢性變化。會議作出回答——“必須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會議。
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結構調整陣痛顯現,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部分經濟風險顯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領導同志,國務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全國政協有關領導同志以及中央軍委委員等出席會議。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堅定沉著,統籌施策,引領中國經濟保持平穩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處于合理區間,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7月底,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重申,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
告別了簡單粗放、不可持續的舊模式,我們所要適應的經濟新常態,就新在“質量更好,結構更優”,這是中國經濟適應階段性發展特征和運行規律的必然選擇。堅持改革精神、底線思維,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以沉著冷靜的大國定力辦好自己的事,中國的發展將繼續造福自身、惠及世界。
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堅持“穩中求進”,主動適應新常態,依靠改革創新和創造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著力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就是對全球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