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22日電 2014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實現了“十一連增”,但在生產成本不斷上漲、耕地等資源日趨緊張的情況下,中國有能力繼續解決好13億多人口吃飯的問題嗎?這不僅是中國人關心的問題,也是國際社會關注的話題。
糧食供求“緊平衡”將呈常態
中國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糧食消費大國。糧食的連年豐收夯實了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礎。但農業專家也指出,當前,一邊是人們對糧食多樣化需求的不斷增長,一邊是農業資源短缺矛盾的日益突出,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糧食供求將保持“緊平衡”態勢。
據預測,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每年新增人口仍在700萬左右;每年新增城鎮人口1000多萬;糧食的需求增量在200億斤。與此同時,資源約束持續加劇。我國人均耕地、淡水分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
“更應看到,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每年還要減少耕地600萬至700萬畝。”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說,目前,耕地退化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東北黑土層變薄,南方土壤酸化,華北平原耕層變淺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耕地的產出。
與此同時,中國糧食進口也呈較快增長之勢。專家指出,當前我國糧食進口品種和數量都在增加,主糧供求格局已由“總體平衡、豐年有余”正逐步過渡到“緊平衡”。
“雖然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但是由于我國耕地、淡水等要素繃得很緊,糧食產量增加趕不上需求增長、結構變化。”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說,隨著城鎮化加快推進,糧食需求繼續剛性增長,我國糧食供求“緊平衡”將呈常態。
端牢飯碗的積極與不利因素并存
足食安邦。解決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專家指出,當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積極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黨中央、國務院對糧食生產的高度重視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另一積極因素則是,通過十多年的探索,取消農業稅、進行農業補貼等,基本上形成了有效的糧食生產政策支持體系,這對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糧食增收、保障市場供給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技要素的不斷注入是確保糧食安全的又一積極因素,我國糧食生產能力連上新臺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認為,糧食連年豐收表明了我國糧食生產基礎設施、技術、調控管理等方面已進入成熟階段。
在看到積極因素的同時,專家也特別指出,我國糧食安全還面臨著諸多挑戰:生態環境承載壓力不斷加大,一些地區農田設施老化,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約為三分之二,糧食越種越貴、成本居高不下。
“人多地少的國情,使我國的農業生產一直堅持高投入、高產出模式,耕地等農業資源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曾衍德說。
多措并舉端牢飯碗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專家指出,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表示,通過科技攻關,可以從品種研發上挖掘我國糧食生產潛力。
“讓自己的飯碗裝滿自己的糧食,首先要藏糧于地。”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要確保產能,守住耕地紅線。其次要藏糧于技。在耕地、水等資源約束日益強化的背景下,糧食增產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確保糧食安全,還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程國強說,從主要追求糧食產量增長和拼資源、拼消耗的粗放經營,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轉變。
專家同時還表示,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體,要讓種糧農民分享豐收成果,使我國農村經濟走上農業豐收、農民增收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另外,也要從我國的資源稟賦出發,發揮比較優勢,全面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記者 劉羊旸 張玉潔 黃艷)
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十三五”期間農業現代化要取得明顯進展。強調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推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這是對農業產業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是對農業發展進入產業融合發展、生態循環發展為主要特征的新形勢的準確概括,也是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體現了創新的認識,創新的理念,創新的發展,創新的舉措。
2015年上半年,國內外經濟環境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白酒行業仍處于調整期,消費需求不旺沒有得到有效扭轉。
2011-2014年,河南用了4年的時間,累計實現了55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實現了脫貧人口過半目標。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6日在政法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第二期專題培訓班開班式上強調,政法領導干部要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統一思想、指導實踐,更好地把握大局,加強學習、善于總結,提升新形勢下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能力和水平。
3月23日,在對荷蘭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荷蘭《新鹿特丹商業報》發表題為《打開歐洲之門 攜手共創繁榮》的署名文章。
時長:29分58秒
時長:29分57秒
今年是征兵時間由冬季改為夏秋季的第一年。謝伏瞻要求,切實增強完成今年征兵工作任務的信心和決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克服畏難情緒,進一步強化工作措施,確保今年征兵工作圓滿完成。
要以能力建設為重點,著力提升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能力,著力提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能力,著力提升新媒體時代社會溝通能力,著力提升科技信息化應用能力,著力提升政法隊伍拒腐防變能力。
(責編:高雷、李源)
私企的改革總是能快速在市場經濟中進行,對于市場出現的風險也總能快速進行反應,而創新更是其前進的第一要素。對于國企而言也可以嘗試著產業集聚之路,“抱團”的產業鏈,之間互動、互通。
“大爺,慢點,我來扶您。”4月27日,在許昌縣供電公司一樓營業廳,正在值班的汪麗芳看到一位拄著拐棍的老人正在艱難的上臺階,忙跑了過去。這是該公司針對不同客戶群體,開展優質服務再提升的一個縮影。
按照許昌縣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思路、要求和“十三五”規劃,2016年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堅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提高勞動者技能素質,大力培養集聚高層次人才,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
各成員國將就建立上合組織自貿區、成立上合開發銀行等議題進行探討,促進成員國間的投資和經貿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