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土地市場面粉貴過面包,買地不如買公司的投資邏輯開始發酵,產業資本涉足地產收購,上市房企并購整合速度加快。
當土地市場面粉貴過面包,買地不如買公司的投資邏輯開始發酵,產業資本涉足地產收購,上市房企并購整合速度加快。
事實上,《證券日報》記者與多位房企高層交流時獲得了這樣的共識,靠拼招拍掛舉牌拿地換取土地升值紅利,進而變現成房企利潤的時代已經結束。行業毛利率不斷下行,在成本控制的源頭,房企開始合作拿地、收購、買地產股來增加土地儲備,并布局多元化投資,來實現保住利潤紅線,進而擴張的戰略。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發現,近三年來,房地產行業并購重組案成倍增長。2015年以來,房地產行業并購案發生556宗(包括已完成與未完成交易),涉及并購金額高達7080億元。
標桿房企加速并購
根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獲悉,2017年至今,房地產行業并購案宗數為15總,涉資250億元;2016年,房地產行業并購案宗數為198宗,涉及金額為4014.83億元,同比上升43%;2015年并購案宗數為343宗,涉及并購標的物價值為2815億元,同比增長11%。
《證券日報》記者也注意到,在上述并購交易中,標的方所屬行業雖然房地產行業居多,卻也并不局限于此,銀行、醫療保健技術、電子元件、互聯網軟件與服務、電影與娛樂等行業都在標的所屬行業之列。
此外,其中大額并購交易多是涉及地產企業之間的并購重組,包括中信地產、中海地產、華潤置地、保利地產等央企地產并購重組交易。不過,相對來說,標桿房企收購中小房企項目股權的并購案較多。
以融創中國為例,僅2016年就發起多宗收購案,收購交易對象包括金科股份、融科智地等;2017年伊始,又入股鏈家、樂視等企業,涉資數百億元。
另一家在去年晉級千億元陣營的央企華潤置地也在加快并購整合步伐,以73.15億元認購中華企業13.99億股,將成為中華企業的第二大股東。據悉,該筆交易將為華潤置地帶來200萬平方米土地儲備,其中多個項目位于上海黃金地段,市場前景良好。如果中華企業重組順利,華潤置地將通過入股的方式,繞過供給稀缺、競爭激烈的上海土地市場,共享位于核心地段的土地資源。
此外,遠洋集團、泰禾集團等以往在土地市場拿過地王,懂得高價地運營壓力的房企明顯轉變了拿地方式,2016年以來,通過收購存量市場的項目股權,入股前景較好的房企,合作拿地等多種方式來增加土地儲備。
泰禾集團相關人士曾向《證券日報》記者直言,要避免“硬碰硬”的拿地方式,通過多種手段攤薄拿地成本,是公司未來重要的拿地途徑。
另有業內分析師認為,2016年,產業資本流入地產股,地產企業之間的交叉持股現象也在加劇。“并購一方面能為企業帶來成本相對較低的土地儲備,尤其一些位于一、二線城市的優質項目,增加項目結算利潤;另一方面則將提升上市公司的估值,為企業融資增加更多籌碼。”
近兩年并購涉資逾7000億元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發現,截至2017年2月13日,2015年以來,房地產行業并購宗數達556宗,雖有一些失敗案例和正在進行中尚存不確定性的并購案,但涉及金額也已高達7080億元。
顯然,這意味著數百家企業涉及地產行業的并購重組案,超過40%以上的同比增長率,足以看出房地產行業發生的巨變。
無疑,地產大并購時代是標桿房企并購擴張的好時機,而且加快了大型房企邁入轉型過渡期的腳步。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曾表示,有三類企業成為被收購對象的概率較高。具體為:產品類型偏高端周轉率較慢的企業,其銷售壓力大;前期拿地過于激進導致成本構成較高而影響銷售資金回籠的企業,或盲目多元化擴張,導致房地產主營業務受到影響的企業;還有一部分則是資信不太好、貸款受限的中小企業,由于難以獲得銀行貸款,因此面臨資金壓力。
此外,2016年,隨著國企改革的提速,一些央企吸收合并案增多,加速了千億元銷售規模企業的誕生,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行業集中度。未來,大型龍頭房企、快速成長的中型房企或將成為資本市場的青睞對象。
有房企高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除了通過并購同行業企業減少拿地成本外,參股投資優質企業,包括聯合辦公等地產行業的新型業態企業,以及在存量房市場有話語權的中介企業,因其能夠盤活房企存量資產,也是房企未來并購方向之一。
對此,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房企多元化布局趨勢已經非常明顯,這是企業追求“內生式”增長和“外延式”擴張的雙輪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