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17日 15:13
來源:映象網-東方今報
東方今報新聞觀察員 奚春山
一語中的
“三不該”監管漏洞
9月10日,廣州市白云區一倉庫突發爆炸,致8人死亡36人受傷。監管的“三不該”,是此次慘劇主因:不該有的貨物,危險玩具偽裝為成品鞋;不該用的原料,用氯酸鉀生產玩具槍;不該放的地方,危險品竟然放在普通倉庫。
科學看待處女供血
北大課題組招募100名處女大學生供血,研究能引發濕疣等性傳播疾病的HPV,被質疑為何“非處不可”。質疑未嘗不可,但科學研究面前也應有科學態度,大可以對課題組的解釋進行有依據的駁斥。質疑無依據,則猜測無意義。
請別誤讀“打謠”
湖北網民問水質,水利水產局回復“秦火火是教訓”。打謠絕不是反對人民監督政府,地方政府誤讀打謠本意,說明其在出發點和主導思想上有問題,應反思打謠跑偏和擴大化傾向,還應防止其變異為堵民之口的工具。
“500次”的誤讀與誤區
9月10日,《最高法、最高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正式施行。
司法解釋的出臺,厘清了信息網絡發表言論的法律邊界,為懲治利用網絡實施誹謗等犯罪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標尺,平息了公安機關在一些法律適用問題上的非議。
不過,該司法解釋仍然引起了一些網民的質疑和批評。在批評者看來,先抓人后出臺抓人依據的司法解釋,是在為公安的抓捕行為“背書”。不過,在發布司法解釋的當天,兩高新聞發言人就聲明:“進行了一年多的深入調研,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經反復研究論證,制定了這部司法解釋。”
也就是說,最高法、最高檢至少一年前已有出臺司法解釋的動機,而不是為了幫公安部的忙出臺的司法解釋。
這個總共10條的司法解釋,有五大焦點,但最激烈的分歧,來自于就謠言轉發500次或瀏覽5000次入罪——“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五百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誹謗行為“情節嚴重”,可以入罪。
有人認為這樣的量化很隨意,因此,網絡上出現各種調侃“500”這個數字的段子。
對此,權威媒體也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是質疑,如《新京報》的社論《打擊網絡謠言當體現法律“寬嚴相濟”》,認為謠言轉發次數500次、瀏覽超過5000次會破壞“公民必要的‘說錯話’的寬容空間”。另一種聲音是支持,如《環球時報》認為,老百姓不是大V,往往500次轉發的惡意誹謗就已經足夠給老百姓和普通企業帶來巨大壓力。
一些法律學者,也有不同的質疑聲。第一財經日報社論《厘清網絡言論的法律邊界》稱,有法學者提出,兩高把刑法中尋釁滋事罪條款中的“公共場合”擴大到虛擬的網絡空間,實際上是立新法,依憲法只能由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通過立法或立法解釋來進行。
如果對司法解釋有異議,完全可以通過程序向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要求進行憲法審查。不過,司法解釋具有法律效力,是對現行法律的具體明確的解釋、說明和補充,所以,不管是否認同,該司法解釋在全國各地的法院都必須執行。
兩高的新司法解釋出來后,為何有人叫好,也有人擔憂。《南方周末》評論認為,如果有一個詳細科學的調查分析報告作為基礎,有更多的制定理由,司法解釋的質疑會更少,建設性的討論會更多,司法解釋的說服力、可操作性、執行力會更強。
不管怎樣,應當可以相信,網絡反腐不會因此受大的影響。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指出,廣大網民通過信息網絡檢舉、揭發他人違法違紀行為的,“即使檢舉、揭發的部分內容失實”,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或者不屬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而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就不應以誹謗罪追究刑事責任。
“詐死”
有風險
“兵不厭詐”的權謀之術,竟被用在了子女的勵志教育上。沈陽的申女士家境殷實,她怕女兒被寵壞了,騙孩子說“不是親生的,你媽早死了”,等到女兒成家立業、事業有成,她才告訴女兒實情……中國父母有一個口頭禪——“都是為你好”,在這樣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包裹下,詐死行為也有了合理性。但一個連“母親是誰”的知情權都被剝奪的孩子,她的成長能不存在遺憾和親情缺陷嗎?
眾生曰
“光大魔咒”下的監管漏洞
《南都周刊》 2013年9月11日
挑逗“大盤”的光大證券,被證監會處以5億多巨額罰款,隨之啟動的受害者賠償或達150億。但這并不意味著光大“烏龍指”事件就這么完了。
此次事件后,散戶必須重新考慮自己是否該結束追漲殺跌,回歸價值投資。但說到事件本身,仍然存在諸多疑問,比如,到底是拔了電源、電源線還是網線?受損失的股民如何賠償?更尖銳一點的問題是,相比紐交所,上交所監管的“無為”讓人難以理解。
全運會:節儉亮點難掩名利驅動
《新民周刊》 2013年9月13日
剛結束的第十二屆全運會上,舉辦方貫徹國家節儉辦賽的原則,光開幕式費用就節省了8000多萬元,贏得外界一致叫好。
但在叫好之下,全運會痼疾并沒有得到整治:丑聞陰影不斷,運動員改年齡,各省市搶隊員,興奮劑屢禁不止,假打假摔、金牌內定、裁判控制比賽依然可見,一些省市為奪金牌不擇手段……利益鏈條之中的全運盛會,即使有節儉“亮點”的凸顯,但與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馳。
中國表情報告:快樂每一天的難度
《新周刊》 2013年9月11日
“快樂每一天”,是蕓蕓眾生的情感需求,也是對抗現實陰霾的精神武器。關于表情,中國人一向推崇的最高境界是:不動聲色。這些年,中國人的表情趨于生動、豐富、鮮活。但也養成了六種典型表情,令笑容退化:咬筷子練出來的職業化表情、風靡網絡的符號化表情、自拍與合影的程式化表情、商業和娛樂工業的品牌化表情、為健身而笑的功能化表情、電視角色扮演的娛樂化表情。
在中國人職業化、符號化、程式化、品牌化、功能化、娛樂化的表情背后,是社會不良情緒:焦慮、急躁、缺乏安全感。這是大環境的壓力使然,也是每個人的小心靈不得自由的結果。
上海自貿區的金改破局
《新世紀周刊》 2013年9月10日
1979年“深圳特區”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開始。而今30多年已過,中國的改革進入深水區與攻堅期,承載著眾多責任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近日被批準成立。
毋庸諱言,上海自貿區扮演了吸取以往區域金改缺憾,金融系統改革自上而下制度創新,激活市場和資本活力的角色。
石化圍城:環保部亮劍“兩桶油”的玄機
《瞭望東方周刊》 2013年9月9日
2013年8月底,國家環保部對中石油、中石化“亮劍”的消息成為媒體報道熱點。由于沒有完成2012年的減排任務,這“兩桶油”在煉化行業的所有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全部遭到環評限批。這是比單個項目的“暫緩”、“叫停”或者“罰款”更為嚴厲的懲罰。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環保部第一次跟“兩桶油”叫板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石化產業的迅猛發展伴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引發社會矛盾。“石化圍城”在某些地區處處可見。
而在這背后,不僅有發展歷程中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更重要的,還在于產業布局的失序,規劃選點的不合理,埋下了社會隱患。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