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仕元:中國經濟需要改換新的增長模式
編者按:春節過后,萬物復蘇,春暖花開。那么,A股是否也會迎來“破冰之旅”?4月17日,我們相聚在北京金融街(000402),邀請多名券商研究所所長及首席策略分析師,對2013年第二季度的投資策略及投資機會進行解讀,讓投資者把握新任證監會主席領導下的A股市場機會。
西南證券首席研究員 張仕元
張仕元:十八大換屆和原來不一樣,是全新的換屆,面臨著中國經濟結構性轉型的大周期的切換,在這個過程中要謀劃的事、要改革的地方、要適應的地方比以往要多,這也是為什么新一屆政府上臺之后到現在為止我們看不到什么東西,看不到東西不等于底下沒做,確實有一幫新的學者也好,機構也好,還是一幫想干事的人也好,圍繞領導提出的這些東西,圍繞中國經濟以前存在的問題在做很多技術性的工作。做這個準備期間肯定是維護自身的運行周期,所以對于二季度,我相信和一季度差不多,沒有什么大的起色,也就是7.7%、7.8%。這樣來講對于整個經濟,經濟對股市的影響就不會有太大的預期,整個市場波動來講,該怎么樣還是怎么樣,如果有利空往下砸一點,如果沒利空或者外面的經濟數據好一點,估計會往上漲一點,國內哪個月的數據好一點也會好一點,這可能會取決于整個經濟運行的過程,對二季度我們判斷是窄幅振蕩,也就是2100點到2400點之間,也就是300點的區間之內,二季度應該是一個波動區間。
我們看一季度數據,出口數據有點假,出來以后很多人講,我說你跟蹤了沒有,倒貨柜這個事你到底跟蹤了沒有,如果沒有跟蹤,不是記者跟蹤的話沒有實際案例,你憑什么說是造假呢?倒貨柜對中國很多大型的外商企業來講這是一個常態,這不叫倒貨幣,國內生產的東西價值就是低,出來以后在香港倒手一下變成進口產品,換一個標簽,有的標簽在國內就貼了,只是倒一下以后回來立刻加價很多,比如蘋果手機。
中美之間也有統計口徑的問題,美國把發生在中國,只要是中國生產的產品經過香港的也算成中國的,中國就不認,說經過香港的就怎么怎么樣,這是統計口徑的問題。我感覺出口數據沒有虛假那么多。我們看看國外經濟,最近國際上對那些國外經濟的總體評價比國內看得積極一些,首先歐洲國家,雖然說德國和法國仍然比較低迷,很多就業數據和經濟增長數據不太好,但是去年鬧得最糟糕的南歐四國,經濟很好,開始起來了,開始復蘇了,這就說明整個歐盟經濟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糟糕,而且美國經濟有波動,確實一天一天在向好。如果美國經濟不向好,美元也不會這么強勢,美元不這么強勢,房地產也不會這么暴跌。而且中美之間貿易額向來都是很大的,美國經濟好,美國需求增長,對中國需求增加,這是肯定的。從這個數據來講,我覺得三月份的數據沒有太大的虛夸。而且從最開始的16點幾降到10%,降了那么幾個點,而且還是兩位數增長,很多人就講出口收入大幅回落,這怎么叫大幅回落?今年的二月份和去年的二月份不一樣,那種月度同比增長速度是沒有意義的,應該看當月出口的絕對值,如果沒有太大波動的話,這個數據應該是實在的。所以我比較看好今年整個宏觀經濟,去年所有機構里來講,我去基金路演的時候所有機構都說你們的判斷和別人的不一樣,不一樣就在于對出口的判斷,我們對出口的判斷相對比較樂觀,我們認為今年整個出口對GDP的貢獻率是一個多點,但是我沒想到來得這么快。這也證明全球經濟其實已經開始從比較糟糕的泥潭里開始企穩了。當然這個往上還能漲多少就看全球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問題。很多人經常講全球經濟增長動力就是中國,中國增長起不來可能動力就不是很足,所以中國經濟來講的話肯定有一個自身的韌性,而且在整個政策沒有完全理清楚以前的經濟問題沒有清理干凈之前,至少沒有把這些問題清理到桌面上之前,很多政策不會出來那么快,也就是說無論是刺激政策也好,產業政策也好,區域結構政策也好,都不會那么快。可能有些政策以前是很好的,比如營改增問題很好,但是有一些新的東西比如新總理上來提的城鎮化,他既然提了以后肯定是個方向,肯定在做。而且從國際上各個發達國家經歷的歷程來看,城鎮化從50%幾到70%還是有一個經濟高增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需要做的事情確實很多,這里有制度改革的問題,有體制改革的問題,有經濟很多其他因素的問題,但是這個改革可能會面臨很大的阻力,一旦當整個經濟也好,政治改革也好,遇到阻力,最后大家會有一個妥協的結果,任何改革都是各方利益最后談判妥協最終達成的,可能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大,但是畢竟我相信肯定是往前推進的,對于整個經濟來講肯定是一個好事。
相關新聞
更多>>